漫長的暑假,孩子們最喜歡做什么呢?去年底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:在休息和節(jié)假日的空閑時間,學生最喜歡做的3件事是上網、聽音樂和看電視,出去運動的不足30%。
ipad電腦、智能手機等觸屏設備儼然變成了孩子的 “電子保姆”兼 “玩伴”,占據著孩子們大量的童年時間,有專家警告,過早過度接觸電子產品,容易讓原本應該活潑好動的孩子變成 “宅童”。
“宅童病”傷害孩子身心
心理專家表示,足不出戶的 “宅”生活會對孩子的身心有不好的影響。孩子在家“宅”得時間長了,有的孩子就會患上 “宅童病”。 “宅童病”的表現是叛逆、孤僻、難溝通,總覺得上網時間不夠,有的孩子甚至還裝病或寧愿挨打也不出門玩。 “宅童病”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傷害都很大,通常會出現視力下降、高血壓、冠心病,嚴重的還會產生厭學、暴力傾向。
家長要想方設法讓 “宅童”多走出家門
把 “宅童”從虛擬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中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。一味的管教,處理不好還會激起他們的反感和憤怒。專家建議, “宅童”的家長應該帶孩子多出去走走,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掌握正確的方法,把“宅童”從虛擬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中。
1.家長要多關心和引導。家長應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交流,了解他們的想法,用語言、行動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、親人的愛護。
2.多安排一些足夠誘人的戶外活動。父母們首先要推掉那些和朋友的聚會、應酬,節(jié)假日盡量陪孩子一起活動。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(fā)點,組織一些活動,比如帶他去看他最喜歡的籃球比賽、看電影、去郊游、釣魚,總之,用各種休閑活動日程將孩子的上網時間擠掉。
3.合理引導孩子,培養(yǎng)其他興趣愛好。可以從日常觀察中發(fā)現孩子的喜好,比如他喜歡跆拳道、乒乓球還是游泳?然后投其所好。對于 “宅童”們來說,這些以運動為主的興趣班會比英語、數學等與學習有關的補習班,效果好得多。
4.鼓勵孩子多參加社區(qū)活動,與同學保持現實交往。這樣可使孩子與社會保持接觸,滿足他們正常的交往需求,而不是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中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