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壽昌每天都翻閱德州文史資料。 記者 鄒斌 攝
??? 76歲的孫壽昌為搜集整理德州文史資料,20年間跑遍德州的老街小巷;舉債出書,積攢起20余萬字的珍貴書稿;如今病痛纏身,靠低保生活,仍矢志不移——
一篇稿件領入文史路
??? “前些天大運河放水了,我讓兒子推著去看了看,聽說周邊還要開發(fā)文化景區(qū),真是件大好事。”5月12日,孫壽昌一見到記者,就談起了他牽掛的大運河,話語中飽含著深情。
??? 今年76歲的孫壽昌,從小生活在德城區(qū)柴市街。十幾歲時因父親去世,家庭貧困的他讀完小學后就開始做工。解放后,孫守昌參加了業(yè)余學習班,愛好讀書的他對文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
??? 1985年,當時的市政協(xié)文史委要進行德州史料搜集整理工作,打聽到孫壽昌是個“老德州”,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有關地域文化的稿件。從沒有寫過文章的孫壽昌猶豫了,自己這水平能寫出來嗎?但長久在德州的生活經歷又讓他總想留下點什么,讓更多人知道德州那些曾經的輝煌。最終,他拿起了筆,開始一字一句地描繪那些遺失的美好。
??? 寫了改,改了寫,當孫壽昌去交生平第一篇稿件時,心情既興奮又不安。 “幾位同志看過后,都說寫得好。也就是從那篇文稿開始,我走上了這條搜集撰寫文史材料的道路。 ”孫壽昌說。
為償夙愿舉債出書
??? 德州有著燦爛的歷史,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。2004年,孫壽昌找出所有寫過的稿件,重新進行修改、校對,準備結集出書??恐鴸|拼西湊的3000元,孫壽昌硬是出了500冊《德州史林漫步》。
??? 《德州史林漫步》后記中,有這樣一段話:我出生在德州,對這里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,這些年搜集史料,目的就是發(fā)掘、搶救、研究魯西北地域文化遺存,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遺產……樸實的文字傳遞著孫壽昌對故鄉(xiāng)的無比熱愛。
??? “舉債出書值得嗎? ”面對記者的提問,孫壽昌說:“想到這些珍貴的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,我心里就不安。錢可以慢慢還,但是出書不能等。 ”
??? 孫壽昌摯愛文史的精神,感動了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長李艷華,她詳細了解情況后,專門做出了“要幫他一把”的指示。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將3000元錢送到孫壽昌家中,替他還清了債務。
20年跑遍德州老街
??? 小提兜、大茶缸、一疊稿紙、一支鋼筆,這些就是孫壽昌四處采訪的全部家當。
??? 史料不能道聽途說,為了搜集到精確的材料,孫壽昌往往一件事情采訪幾個甚至十幾個知情人,不斷進行核實。有時遇到不愿說的老人,他就耐心跟人家拉家常,待熟悉之后逐漸引導,甚至自己買禮物去討教。
??? 為了寫好《德州牌坊》這篇文章,孫壽昌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,采訪了30多位老人,詳細記錄下36座牌坊的建造年代、建造者及結構特點。
??? 20年間,孫壽昌跑遍德州的老街小巷,結交了無數(shù)的“老德州”,撰寫了80多篇介紹德州文史的文章,先后發(fā)表于《山東文史集萃》、《人文與自然》等報刊雜志上。
身陷病困矢志不移
??? 搜集撰寫文史,清貧而枯燥。
??? 談及近年來鮮有文稿,老人眼淚不禁流下來。 “現(xiàn)在雙腿壞了,跑不動了,手也拿不住筆。竹竿巷、數(shù)帆亭這些題目時刻都裝在我腦子里,卻沒法寫出來。 ”孫壽昌的老伴說,他得風濕性骨質增生很久了,因為沒錢治,雙腿已經壞了,走路很吃力。
??? 如今,孫壽昌和老伴僅靠每月每人240元的低保維持生計。很多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:市民政局地名辦的同志給老人送去了2000元救助金,并計劃將老人吸納進即將成立的地名文化研究促進會,在經濟上給予扶持;市書法家協(xié)會主席王始鈞先生為老人書寫“雨過琴書韻,風來翰墨香”的對聯(lián),勉勵老人戰(zhàn)勝疾?。辉S多企業(yè)為老人提供生活必需品……
??? □本報記者 唐曉穎 本報通訊員 胡長林 張偉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