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 近日,一則“同濟博士生替父母掃馬路”的微博在網絡上廣泛傳播,網友看后坐不住了,有支持的,也有反對的,在網絡上吵了起來。
??? 他叫田俊濤,今年29歲,老家河南周口,不久前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的博士。因家境貧困,他的父母從2011年從老家來到浙江嘉興當保潔員。從此,每年暑假,田俊濤都會來嘉興,幫父母掃馬路,減輕他們的勞累。同濟大學離嘉興較近,這是全家最高興的事。
??? 這個被贊譽為“接地氣”的高材生火了,爭議也來了。很多人為之感動,贊其“放下身架,掃出孝心”,很可貴;也有人說這很正常,別因其博士身份就過分褒揚。對田俊濤該不該讀博網友也爭論不休,有人說家境不好就應體諒父母,早點工作而不該讀博;也有人反駁說,別因家庭背景就剝奪別人的選擇權……還有人提出建議,把掃大街的時間省出來,憑能力干點別的也許會掙更多錢,讓父母有更多休息時間。
??? 如果不是博士身份,事件不會有這么大動靜。當然,觀點不一并不奇怪,角度不同,出發(fā)點不同,結論自然不同。最打動我的,不是他能放下博士的架子,也不是網友口中的報答父母辛苦養(yǎng)育之恩,而是一種原始、樸實的價值觀、親情觀。在田俊濤眼里,不管是什么學歷和身份,都是父母的孩子,父母在老家種地他就幫著種地,父母在嘉興掃地他就幫著掃地,這是自然而然、天經地義的事。
??? 對多數(shù)家庭來說,父母和成年子女待在一起的機會不多,據(jù)說,“計算陪伴父母的時間”這道數(shù)學題曾看哭了幾百萬人。田俊濤和父母在一起時間也不多,但他本能地抓住了機會——每個暑假,不是旅游、兼職,而是陪父母。天下父母都在快速老去甚至勞累地老去,再不陪陪他們,再不分擔一下,就太遲了?!案改冈冢贿h游,游必有方?!苯裉?,“不遠游”已不可能,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“游必有方”呢?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但很多時候所謂“工作忙”、“壓力大”只是借口,我們內心的“價值天平”早已失衡。而這,是身份、地位、財富等所難以彌補的,甚至想彌補都沒機會。
???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,有一種幸福叫“博士陪父母掃大街”。2011年到現(xiàn)在,嘉興街頭,每個暑假,都有一個小伙子幫父母掃大街,這是多么暖心的一幕!當他無意中被推到前臺,請不要拿世俗的眼光爭議“博士生替父母掃街”好不好、行不行,有什么可爭議的?這是一幅溫暖的人間圖畫,需要用“初心”來品讀。
晚報評論員陳廣江
?